哈尔滨视窗,打造哈尔滨资讯第一网!

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

哈尔滨视窗_哈尔滨新闻门户网

热门关键词: 
热门TAG标签:

眼睛省着用 冰城人爱用耳朵阅读

来源: 作者: 发布时间:2020-10-27

 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,很多人感叹,中国人的阅读时间越来越少。2020年,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17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:2019年,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读纸质书时间为19.69分钟,比2018年减少了0.12分钟。仅有超一成(12.1%)的国民平均每天阅读1小时以上图书。与此同时,“听书一族”正在悄然壮大。截至去年年底,“樊登读书”哈尔滨注册会员已突破50万人。

  “听友”:一周“听”10本书

  “每天早晨醒来,打开手机上的音频APP,一边听书,一边洗漱、做早餐;上班路上,利用从群力到友谊路近一小时的车程,听一会儿小说、心灵鸡汤;睡前,再听讲书人拆解一本名著……这样的生活不知不觉已经过了3年。”

  冰城听友小水(网名)一边描述自己的听书生活,一边给记者看她的听书记录。

  “上一周,我‘听’过10本书,约9.8万字。3年来,我已经用耳朵‘读’了1860多小时的书,如果分摊到每一天,‘阅读’时长大概是1.7小时。我都有点儿佩服自己啦!”小水对记者说,利用碎片时间收获知识,很有成就感。

  在我们身边,像小水这样的“听书族”,越来越多。

  二胎妈妈周女士花了300多元,办了音频APP的付费会员。她说:“有了二孩之后,属于自己的时间特别少,听书可以‘见缝插针’,特别方便,而且专家拆解的心理学、育儿方面的书,对我帮助很大。和孩子们一起听《凯叔讲故事》,是特别愉快的亲子时光。”

  54岁的媒体人阿远告诉记者,他一直是纸质书的忠实拥趸,通过手机“听书”,是从今年疫情期间开始的。虽然感觉听书不如读纸质书过瘾,但可以解放疲惫不堪的眼睛,是一种“补充阅读”。

  听书的“四种魅力”

  其实,不仅仅是在哈尔滨,听书,已日渐成为国人新的阅读方式。

  第17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中,一组数据恰好证明了这个趋势——2019年,我国31.2%的国民有听书习惯,其中,成年国民与未成年人的听书率分别为30.3%和34.7%,分别较2018年提高了4.3个百分点、8.5个百分点。

  听书,为什么越来越受欢迎?

  首先,听可以解放眼睛,缓解视疲劳。小水告诉记者,现在她无时无刻都离不开手机、电脑,眼睛极度疲劳,必须“省着用”,所以能“听”就尽量不“看”。

  其次,可以有效利用“碎片化”时间。车上、睡前、洗衣服、做饭……声音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较小,想听就听。

  第三,听书,更容易入门,不会让人望而却步。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苑爽举例说,拿起一本大部头的书,很容易让人产生畏难情绪。但是,戴上耳机,声音绕耳,娓娓道来,感觉更像一种娱乐而不是学习。

  第四,听书可以缓解孤独。家在外地的小蕊告诉记者,一个人在哈尔滨打拼,有时候很孤独,疲倦、压抑、无聊时,都可以找点儿合适的内容来听,创造一个舒适的个人空间。

  听书迎来爆发期?

  伴随着“听书族”的壮大,移动有声APP平台也迎来了“爆发期”。

  艾媒咨询发布的《中国在线音频市场研究报告》显示:2018年,中国在线音频用户规模突破4亿,增速达22.1%。2019年上半年中国有过半网民使用过在线音频APP。该报告预计,2020年中国在线音频用户规模将达5.42亿人。

  今年的疫情使音频平台又迎来一次井喷式的增长。“喜马拉雅”公布的数据显示,2020年第一季度,有声阅读人数比去年同期增长63%,总收听时长增长了近100%。“得到”APP,2020年7月激活用户突破4000万,“得到大学”累计招生近100000人。2020年10月22日9时46分,“樊登读书”注册用户突破4000万,距上一次千万用户突破,时隔仅9个月。

  “樊登读书”黑龙江运营中心负责人王海军告诉记者,截至去年年底,“樊登读书”哈尔滨注册会员已突破50万,黑龙江注册会员突破100万,并在全省13个地市设立了分会。今年,因为疫情,线下书店受到了一些冲击,但线上讲书、听书业务发展很快。后台资料显示,25-45岁的哈尔滨人,有很强的学习需求,是听书的主要人群。

  听书APP大PK

  记者了解到,在众多移动有声APP平台中,哈尔滨“听友”比较偏爱“喜马拉雅”、微信读书、“樊登读书”、“得到”、“蜻蜓FM”等。

  “喜马拉雅”作为音频APP的先行者,多年来积累了众多的活跃用户。大学教师刘女士告诉记者,她收听“喜马拉雅”已经6年多了,这里除了单纯的读书、讲书,还有很多精品课程、多人角色扮演的有声剧,还可以直接收听电台广播,亲子类节目也很适合孩子听。不过,现在付费项目比较多,流失了不少用户。

  小水最偏爱的是微信读书。这里不仅有很多优质的有声读物,更吸引她的是具有人工语音阅读功能,无论什么书都能将文字转换成声音,“读”给她听,这对于眼睛长期处于过劳状态的现代人“超级友好”。

  她告诉记者:“这几年随着科技的发展,AI语音的声调已经越来越拟人化,除了个别多音字容易读错,听觉体验完全是可以接受的。微信读书背靠微信的平台,各种分享、组队、答题活动,使听书这个很个人化的事情,变得有人陪伴,成为一种新的社交渠道,也是一个独特的优势。”

  “得到”、“樊登读书”的“听友”,则更乐于为知识付费。“得到”的用户,很多都是“罗辑思维”的老听众,罗振宇的铁粉,以职场人士居多。

  “樊登读书”,内容聚焦于家庭、亲子、职场、个人成长,目前在哈尔滨已经有超过18万付费会员。会员周女士认为,一年365元,一天帮你拆解一本某个领域的代表性著作,讲解深入浅出,收获非常大,物有所值。

  听书,算不算“阅读”?

  听书的迅猛发展固然令人欣喜,但也引发了一些质疑的声音,这些声音集中体现在有声阅读的“浅”上。

  资深书友申先生认为,书固然可以“听”,但终归无法和阅读纸质书相提并论。视觉和听觉在大脑中刺激的区域一定有所不同,有些内容,无论怎么“听”,都感觉像过眼云烟,无法留下深刻印象。想读懂、读透一本书,必须要靠眼睛去“看”。

  小水也认为,听书很难专心致志,特别容易走神。而且,很多人有一边听书,一边做其他事情的习惯,这也使得听书获取知识的效率比较低。

  哈师大国际教育学院马骥葵副教授表示:“讲书、拆书,将本该专注阅读的书本拆解开来,做成碎片化的有声节目,很容易断章取义,专家的个人观点也可能偏离作者的原意。片面迎合了一种知识焦虑心态和知识速成的需求,却让阅读变得浮躁且急功近利。”

  “樊登读书”黑龙江运营中心的王海军也认为,仅依靠一个50分钟的音频节目,并不能完整地获取一本书的全部精华。“讲书”“听书”并不是希望大家听完就和这些书告别,而是想通过这个渠道,激发潜在的读者,真正翻开纸质书,用心读完一本本经典著作。

  听书:持之以恒定有收获

  听书可能有点儿“浅”,但听的毕竟是“书”。小水告诉记者,这几年的密集听书收获还是蛮大的。人到中年,人生和职场都亟需知识更新。听了大量心理学、人文历史类的著作后,尽管难免囫囵吞枣,但感觉还是有很多成长和进步。“怎么着也比看3年综艺有收获吧?”她笑着说。

 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苑爽认为,有很多名著,对于普通读者,确实有点儿艰涩难懂,“面对望而生畏的人们,确实需要像手术刀般精细地剖析经典,为大众搭起通往名著的桥梁。而‘听书’不啻为一种理想的方式。”

  苑教授说:“在欧美国家,有声书‘阅读量’已被计入国民人均年阅读量统计。我们的阅读量统计方法,以后可能也会发生变化。”

  “古人说,开卷有益。过去,我们打开书本,今天我们打开听书APP的播放键,我相信,无论通过哪种方式,只要能能持之以恒,勤于思考,都会有所收获!”苑教授信心满满地说。

最火资讯